地点
“江苏省南京市” 相关资源
诗文库25436
人物库14849
活动2387
人物库 隋朝
僧慧暅陈朝 515 — 58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5—589 【介绍】: 南朝陈僧。
义兴阳羡人俗姓周
年十八,于朱方竹林寺出家,寻住甘露鼓寺。
受具后,从师受十诵律,又习《成实论》。
南朝梁末避乱至南徐
南朝陈武帝永定间白马寺,讲授经论,学徒云集。
陈文帝天嘉中,请讲于湘宫寺
陈后主为太子时,深加敬仰,即位后,累转京邑大僧正
陈亡后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其先汝南周氏。
后避地江左
今为义兴阳羡人
祖韶。
齐殿中将军
父覆。
梁长水校尉
幼通六经大义。
年十八。
乃喟然叹曰。
服膺周孔。
以仁义为先。
归心黄老。
以虚无为贵。
然而往来生死。
出入尘劳。
乃域内之累。
非世外之道也。
既而梦塔五层。
华丽峻特。
礼拜祈愿。
升陟其巅。
俄坐相轮上。
不胜其乐。
于是依朱方竹林寺法师出家。
受十戒。
寻届都。
住甘露鼓寺。
进具。
受静众峰师十诵律。
学龙光绰师成实论。
自绰师迁化。
更采毗昙八犍度于馀师。
盖欲悉餐隽永。
尽掇菁华也。
又研覃成实于龙光大僧正舒法师
殁。
以统绪见托。
而受其遗嘱焉。
梁祚告终。
京寺残荡。
陈祖历试朱方。
乃杖锡南旋。
尤承钦挹。
既而侯公嗣牧此州。
虚心归命。
礼莫尚焉。
永定三年
复出都。
白马寺
涅槃成实。
经论迭讲。
学者重跰。
不惮千里。
法筵之盛。
莫之尚。
天嘉二年
沙门宝持等。
二百七十人。
请于湘宫寺弘演
大建四年
宣帝诏徙东安
后主在东宫
屡命义集。
而素仰材辨。
及御宸极。
简注斯甚。
至德元年
诏为京邑大僧都
四年大僧正
天下混一。
仍归开导朱方。
开皇九年七月十日
卒于中寺。
寿七十五。
其月二十八日
钟山
方陈氏之盛。
每岁夏中庙祀
必诏乐游苑
发涅槃大品。
以严冥福。
而凤节龙旂。
翠旌孔盖。
映蔽神座。
或于食后。
少假寐。
辄梦。
朱衣人谓之曰。
法师好起矣。
领军将军任忠
性好猎。
一日庖饔发光。
忧惧。
夜梦人曰。
子无忧惧。
但可请东安讲也。
弟子智瑜等。
树碑墓上。
菩萨戒弟子。
著作郎琅耶王胄制文。
释慧暅
姓周氏
其先家本汝南
汉末分崩避地江左
小震是宅多历年世。
今为义兴阳羡人也。
祖韶齐殿中将军
父覆梁长水校尉
并偃仰衡门不求闻达。
优游卒岁易农而仕。
颖悟冥来挺操童幼。
钻求六经略通大义盖家教之常习非其好也。
年十八乃喟然叹曰。
服膺周孔。
以仁义为先。
归心黄老。
以虚无为贵。
而往来生死出入尘劳。
乃域中之累业非出世之要道也。
既发希有之志。
仍感非常之应。
梦见一塔累级五层。
画釆庄严迢然峻峙。
因而礼拜愿升此塔。
少选之顷俄上相轮。
当时身心快乐未曾有也。
于是将游京邑
途次朱方。
竹林寺法师
雅相嗟赏。
乃依止出家为十戒和上
寻出都住甘露鼓寺。
进具已后从静众峰师受十诵律。
又听龙光绰师成实。
自绰化往更采众师。
属意毗昙并八揵度。
将欲并游秘奥尽掇菁华。
还从龙光学士大僧都舒法师研精成论。
物故亲受遗嘱。
值梁室版荡京寺荒残。
乃裂裳杖锡来止南徐
寔报地恩兼修法事。
陈武在田朱方历试。
承高誉雅相钦重。
司空侯公次牧此州。
虚心顶戴。
永定三年侯公入辅。
乃请出都。
白马寺讲涅槃经及成实论。
学徒云结不远千里。
挥汗鼓袂风雨生焉。
法筵之盛莫或斯拟。
天嘉二年学士宝持等二百七十人。
请讲于湘宫寺
太建四年
宣帝敕请徙讲东安
后主昔在春坊
亟经义集曾属。
才辩雄远特所溢心及嗣宝位深惟敬仰。
至德元年
下诏为京邑大僧都
四年大僧正
及天下混一来止徐方
缘会敷弘无替时序。
开皇九年七月十日迁于中寺。
春秋七十有五。
其月二十八日
窆于钟山之岩。
行业清高灵祇向应。
神通感召不可思也。
昔在陈朝。
每年夏中常请于乐游苑
为陈氏七祖及杨都六庙诸神。
发涅槃大品经。
并延神坐俱在讲筵
所以翠旌孔盖羽服霓裳。
交乱人物惊神眩目。
而往来迎送必降云雨。
冥期无爽十有馀载。
常于食后讲前假寐偃息。
及讲时将至。
辄见朱衣人。
唤曰。
法师好起也。
陈领军将军任忠
少为将帅
雅好畋游。
然宿植胜因。
善机将发。
庖厨饔饩悉放奇光。
睹而怪之。
窃怀忧惧。
夜梦异人来谓己曰。
如请东安讲。
则所见必当无忧。
既而觉悟。
欢喜踊跃。
罝罦矰缴一时焚烬。
仍屈两夏。
于府讲说。
因此忏悔承持二经受不杀戒。
故灵迹寔繁未陈万一。
凡讲成实玄义六十三遍。
论文十五遍。
涅槃大品各二十馀遍。
五十许年法事相接。
自馀众部略而不载。
菩萨戒弟子司空吴明彻等。
公侯将相游朝士数千馀人。
难以胜记。
弟子智瑜等。
以音仪永谢馀论将空非彼丰碑无陈声实。
乃勒铭于寺中。
菩萨戒弟子著作郎琅琊王胄制文。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道庄南北朝末隋初 525 — 60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5—605 【介绍】: 僧。
扬州建业人
习经史,能诗文。
初从宝琼学《成实》,又从兴皇朗法师听酌四论。
闻则明悟,因负令誉。
先入居慧日道场,后住日严寺,讲《法华经》。
著有《法华疏》及集数十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扬州建业人
姿性雄爽。
仪轨端雅。
少为侪辈所尚。
始禀彭城琼法师成实论。
学者尤所推挹。
疾。
而议所传。
众咸让。
不敢当。
独无所歉。
曰。
大足小。
终无所成。
且恐其徙辙馀宗耳。
果从。
兴皇朗法师
听四论。
入内道场弘演
炀帝春坊
宠眷日甚。
盖居蕃时。
已致书问。
詶和篇章云。
俄入住日严寺。
屡赐燕见。
仍就宫闱讲授。
晚又讲法华于日严。
著疏三卷。
初即位。
以旧恩。
赐帛五百匹毡三十领。
随驾雒阳
终年八十一矣。
大业初也。
有集数十卷。
释道庄
杨州建业人
游践经史听习玄论。
皆会其标诣。
而仪止弘雅立性滔然。
故少为同伦所尚。
初听彭城琼法师
禀受成实。
宗匠师表门学所推。
后年疾相侵。
将欲传绪。
通召学徒宗猷顾命。
众咸揖谢于
允当遗寄。
曰。
庄公学业优奥。
诚如弘选。
理副诸望。
用光于后。
然其首大足小。
终无后成。
恐其徙辙馀宗耳。
遂不行众议。
后果鄙小乘归崇大法。
兴皇朗法师
听酌四论。
一闻神悟挺慧孤超。
后入内道场时声法鼓。
一寺荣望无不预筵。
咨谒前疑披解无滞年德既富皆敬而推焉。
帝昔处蕃。
致书礼问。
诗论嘉篇每令扣击。
词采丰逸屡动人心。
末又追入京师
住日严寺。
频蒙谒见酬抗新叙。
引处宫围令其讲授。
言悟清华玄儒总萃。
皆叹其博要也。
晚出曲池日严本室。
又讲法华。
直叙纲致不存文句。
著疏三卷。
皆风骨雅趣。
师者众焉。
炀帝初临以留连风雅道味所流。
赐帛五百段毡四十领。
随驾东指。
因疾而卒于洛阳
时年八十一矣。
大业之初也。
有集数十卷多在淮南
少流北壤。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高劢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高劢 清河王 556年—577年 高岳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渤海蓨人字敬德
高岳子。
北齐宗室后裔。
性刚直有干才。
袭爵,累迁至尚书右仆射
北齐后主北周所败,被俘,归北周
杨坚为相,器重之。
,上取陈五策。
行军总管
伐陈下江州,以功拜上开府洮州刺史
所在有惠政,民人悦附,号称治理。
后坐事免官,卒于家。
全隋文·卷二十
字敬德渤海蓨人
齐天保中袭父岳爵清河王,除青州刺史,历右武卫将军领军大将军祠部尚书开府仪同三司改封乐安王,转侍中尚书右仆射
出为朔州行台仆射
齐亡入周,授开府仪同三司
大象中检校扬州事。
隋受禅,拜楚州刺史,转光州刺史,加上开府,迁洮州刺史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慧侃南北朝末隋初 524 — 605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全唐诗》收诗2首,小传云:“慧侃晋陵曲阿(今江苏丹阳)人。
姓汤,住蒋州大归善寺。
”按此小传节录自《续高僧传》卷三四,传末云:“以大业元年(605)终于蒋州大归善寺,春秋八十有二。
”其生年应为公元524年
终其一生,并未入唐。
全唐诗》误作唐人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晋陵曲阿汤氏子。
少受学于和阇梨
和尤神异。
世莫能测。
然于尊像。
事之如生。
见立像不敢坐。
劝人必造坐像。
行遇困厄。
救济不遗力。
尝见群猪被缚。
和因唱曰。
解脱首楞严。
缚辄自解。
猪逸去。
主亦从而放之。
苟众所会聚。
则为说法开寤。
晚年至邺盛化。
归向之徒。
颂其德至今。
竟卒于邺。
将卒。
有问其所證者。
曰吾得善根成熟耳。
初于和。
固有所传授
后往岭南
真谛专精禅寂。
岁晚住栖霞寺
又往扬都法师所。
偲素知其行业。
礼接之。
将别。
请现神力。
曰。
许复何难。
即出臂窗中。
长数十丈。
取齐熙寺佛殿额。
持还房中。
谓偲曰。
吾第恐世人惊异。
故不屑为也。
大业初
卒于蒋州大归善寺。
春秋八十二。
将卒之日。
忽掷三衣幞于堂上曰。
还汝众僧三衣。
吾今死已。
遽闭房入。
众愕然。
起追视之。
但白骨一具。
跏趺坐床上。
撼之锵然不散。
释慧侃
姓汤
晋陵典河人也。
少受学于和阇梨
和灵通幽显。
世莫识其浅深。
而翘敬尊像。
事同真佛。
每见立像不敢前坐。
劝人造像惟作坐者。
道行遇诸因厄无不救济。
或见被缚之猪。
和曰解脱首楞严。
猪寻解缚。
主因放之。
自尔偏以慈救为业。
大众集处辄为说法。
皆随事赞引即物成务。
众无不悟而归于道。
末往邺下大弘正法。
归向之徒至今流咏。
临终在邺。
人问其所获。
云得善根成熟耳。
奉其神化积有年稔。
众知灵异初不广之。
后往岭南归心真谛
因授禅法专精。
不久大有深悟。
末住栖霞
安志灵静。
往还自任不拘山世。
时往杨都法师所。
偲素知道行。
异礼接之。
将还山寺。
请现神力。
云。
许复何难。
即从窗中出臂。
长数十丈。
解齐熙寺佛殿上额。
将还房中。
语偲云。
世人无远识。
见多惊异。
故吾所不为耳。
大业元年
终于蒋州大归善寺。
春秋八十有二。
终日。
以三衣襆遥𢱍堂中自云。
三衣还众僧。
吾今死去。
便还房内。
大众惊起追之。
乃见白骨一具跏坐床上。
就而撼之铿然不散。
释慧侃
曲阿人也。
蒋州大归善寺。
灵通幽显世莫识之。
而翘敬尊像事同真佛。
每见立像不敢辄坐。
劝人造像唯作坐者。
后往岭南修禅法。
大有悟解。
住栖霞时尝往扬都谒偲法师
偲异礼接之。
将还山偲请现神力。
即从窗中出臂解齐熙寺佛殿上额。
因语偲云。
世人无远识见多惊异。
故吾所不为耳。
大业元年终于大归善寺。
终日以三衣还众僧。
吾今死去。
徒众好住。
便还房内。
大众惊起追之。
乃见房中白骨一具跏坐床上。
撼之锵然不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慧达南北朝末隋初 524 — 610年7月30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王
襄阳人
幼年在道。
尤务脩缮。
后业禅于天台之瀑布寺。
又北游武当山
习静如前。
有陈御历。
江南疫疠大作。
药藏杨都市。
所济殊广。
金陵佛寺之多。
过七百所。
所扶仆起废。
华敞之者。
馀三百。
仁寿中营七层木浮图于杨州白塔寺
复溯江西
鄱阳豫章诸郡。
随缘演化。
以成就功德。
沙门慧远邀止庐岳
造西林重阁七间。
誓以黄楠为之材。
阖境推求。
了不可得。
佥欲改图。
曰。
但诚心未至。
故追访无从。
苟愿力之坚。
则樗栎将化而矣。
众因四出寻索。
果得黄楠一谷于境内之下巢山
计其数。
可了此阁。
然穷险无路以出。
偶行历崖壁间。
仅见一处通人往来。
遂挽拽至江。
𥱼筏而下。
略无遗逸者。
阁成。
宏壮冠世。
后忽偏欹于南三尺。
地当石门涧
适有大风。
从涧起。
北吹阁。
阁随以正。
晚往长沙
树立益广。
率性任真。
言无华绮。
衣被弊恶。
殆不可观。
而檀信向慕。
所举辄遂。
亦其感应之理然也。
大业六年七月晦
旧疾增剧。
室中异香旋绕。
像设流汗。
倚卧七日而逝。
寿八十七。
释慧达
姓王
家于襄阳
幼年在道。
缮修成务。
登山临水
或邑落游行。
但据形胜之所。
皆厝心寺宇。
或补缉残废。
为释门之所宅也。
后居天台之瀑布寺。
修禅系业。
又北游武当山
如前摄静。
有陈之日疠疫大行。
百姓毙者殆其过半。
内兴慈施。
杨都大市建大药藏
须者便给。
拯济弥隆。
金陵诸寺数过七百。
年月逾迈朽坏略尽。
课劝修补三百馀所。
皆蓥饰华敞有移恒度。
仁寿年中。
杨州白塔寺建七层木浮图。
材石既充付后营立。
乃溯江西上。
鄱阳预章诸郡。
观检功德。
愿与众生同此福缘。
故其所至封邑。
见有坊寺禅宇灵塔神仪。
无问金木土石。
并即率化成造。
其数非一。
晚为沙门慧云邀请。
遂上庐岳
西林寺
晚阁七间栾栌重垒。
光耀山势。
初造之日誓用黄楠
阖境推求了无一树。
佥欲改用馀木。
曰。
诚心在此。
岂更馀求。
但至诚无感。
故访追不遂。
必心期果决。
松散并变为
如求不获。
阁成则无日矣。
众惧其言四出追索。
乃于境内下巢山
感得一谷并黄楠
而在穷涧幽深无由可出。
寻行崖壁忽见一处晃有光明。
窥见其中可通材道。
惟有五尺馀并天崖。
遂牵曳木石至于江首。
中途滩澓𥱼筏并坏。
及至庐阜不失一根。
阁遂得成。
宏冠前构。
后忽偏斜向南三尺。
工匠设计取正无方。
石门涧当于阁南。
忽有猛风北吹还正。
于今尚在。
晚往长沙
铸钟造像。
所至方面若草从焉。
倾竭金贝者。
兢兢业业恐其不受。
任性造真言无华绮。
据经引喻笃励物情。
然其形服弊粗殆不可睹。
外综繁殷内收理静。
傍观沈伏似不能言。
而指撝应附立有成遂。
斯即处烦不挠。
固其人矣。
又为西林阁成。
尊容犹阙。
复沿江投造修建充满。
故举阁圆备。
并达之功。
大业六年七月晦日。
旧疾忽增。
七日倚卧。
异香入室旋绕如云。
阁中像设并汗流地。
众见此瑞审当终。
官人检验具以闻奏。
神志如常。
累以馀业。
奄尔长逝。
年八十七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法安南北朝末隋初 518 — 615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姓彭氏
安定鹑孤人。
少出家。
太白山之九陇精舍。
疏衣粝食。
治禅业。
将终其身。
开皇中
江都炀帝晋王在。
镇安。
上谒。
阍者。
以其形貌矬陋。
不为通。
日造门。
虽喻遣。
莫肯去。
王闻而召见之。
如旧识
即俾居慧日寺
凡所游往必与俱。
尝至泰山
遇渴乏。
四顾惟石岩。
势不可得水。
引刀刺石。
水崩注。
王大嗟赏。
因问此谁力耶。
曰。
殿下福德力也。
遂入碛。
达于泥海。
所遭变。
故皆赖得无所损。
将过神通寺始入谷。
先见一僧乘白驴至。
王问何人。
曰。
朗公也。
以殿下有意营造故。
来奉迎耳。
顷之一僧持缄请檀越。
为达之。
抵寺见一神人。
手凭讲堂鸱吻坐俯视群众来往。
王又问。
答曰。
太白山神从殿下者也。
他异不复具录。
大业初
尤务侈靡。
重安
于是使悉招诸隐逸。
如郭智辨释志公澄公杯渡之流于慧日。
且辟宝扬道场于东都。
集道艺二千馀人。
于内。
以行道。
十一年春
四方多难。
竟无疾而终。
春秋九十八矣。
将终。
密以后来祸败事。
预告上。
故上临难能无所惧 当陈之季
有法济者。
方著名南国。
逮隋宠遇无比。
然精进寡欲。
侪类莫与抗。
屡宿禁中。
未尝或见堕容媚态。
文帝香台寺于长
炀帝造龙天道场于东都。
一以为济设也。
济于宫中。
尝乘所赐白马。
或以病告。
祝水饮之辄愈。
又能治鬼物。
言事之未然。
大业四年
忽诣上辞曰。
天命不常。
复须后世。
唯愿弘护荷负含生。
遂坐逝。
剃发将殓。
须臾发生。
顿长可半寸许。
上曰。
禅师入灭尽定耳。
何可葬也。
当为出之击大钟一月馀。
然后废朝。
素服葬之蒋州
随所至设斋。
费出所在官府。
东都王公以下。
为造大幡四十万。
日斋百僧。
僧衬帛二十五疋。
通以七七之日计。
则所废十馀万。
呜呼盛哉。
释法安
姓彭
安定鹑孤人。
少出家。
太白山九陇精舍。
慕禅为业。
粗食弊衣卒于终老。
开皇中
来至江都令通晋王
时以其形质矬陋言笑轻举。
并不为通。
日别门首。
喻遣不去。
试为通之。
王闻召入相见如旧。
便住慧日
王所游履必赍随从。
及驾幸泰山
时遇渴乏。
四顾惟岩无由致水。
以刀刺石。
引水崩注。
用给帝王
时大嗟之。
问何力耶。
答王力也。
及从王入碛。
达于泥海。
中应遭变皆预避之得无损败。
后往泰山
神通寺僧来请檀越。
为达之。
王乃手书寺壁为弘护也。
初与王入谷。
见一僧著弊衣乘白驴而来。
王问何人。
曰。
斯朗公也。
即创造神通。
故来迎引。
及至寺中又见一神状甚伟大。
在讲堂上。
手凭鸱吻下观入众。
王又问之。
答曰。
太白山神
从王者也。
尔后诸奇不可广录。
大业之始。
帝弥重之。
威轹王公见皆屈膝。
常侍三卫奉之若神。
又往名山召诸隐逸。
郭智辩释志公證公杯度
一时总萃慧日。
道艺二千馀人。
四事供给资而立。
又于东都为立宝杨道场。
一众居中树业。
至十一年奏。
四方多难。
无疾而终所住。
春秋九十八矣。
初将终前。
告帝后事。
安其亡后百日火起出于内宫。
弥须慎之。
及至寒食油沸上焚。
夜中门闭。
三院宫人一时火死。
帝时不以为怪。
送柩太白。
资俸官给。
安德潜于内。
外同诸侣。
惟眠不施枕颈无委曲。
延颈床边口流涎溜。
每至升许为异。
时有释法济者。
通微知异僧也。
发迹陈世。
及隋二主皆宿禁中。
妃后杂住精进寡欲。
人罕登者。
文帝
长安为造香台寺
后至东都造龙天道场。
给白马。
常乘在宫。
如有疹患。
咒水饮之。
无不必愈。
又能见鬼物。
预睹未然。
大业四年
忽辞上曰。
天命不常复须后世。
惟愿弘护荷负含生。
便尔坐卒。
剃发将殓。
须臾发生长半寸许。
曰。
禅师灭定何得理之。
索大钟打之一月馀日。
既不出定身相如生。
天子废朝百官素服。
敕送于蒋州
吏力官给行到设斋。
物出所在。
东都王公以下。
为造大幡四十万口。
日斋百僧。
至于七七。
人别日䞋二十五段。
通计十馀万匹。
斯并其福力故。
各倾散家珍云。
释法安姓彭氏
安定鹑孤人。
少出家在太白山九陇精舍慕禅为业。
粗食弊衣卒于终老。
开皇中来至江都令通晋王
时以其形质矬陋言笑轻举并不为通。
日到门首喻遣不去。
试为通之。
王闻召入相见如旧。
便住慧日寺
王所游履必赍随从及驾幸泰山时遇渴乏四顾唯岩无由致水以刀刺石引水崩注用给帝王时大嗟之问何力耶。
答王力也。
及从王入沙碛达于泥海中应遭变。
皆预避之得无损败。
后往泰山神通寺
僧来请檀越为达之。
王乃手书寺壁为弘护也。
初与王入谷。
见一僧着弊衣乘白驴而来。
王问何人。
曰。
斯朗公也。
即创造神通故来迎引。
及至寺中。
又见一神状甚伟大。
在讲堂上手凭鸱吻下观人众。
王又问之。
答曰。
太白山神从王者也。
尔后诸奇不可广录。
至十一年春
四方多难。
无疾而终所住。
春秋九十八。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智锴南北朝末隋初 533 — 61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3—610 【介绍】: 僧。
洪州豫章人俗姓夏侯
少出家于扬州兴皇寺,初习三论。
文帝开皇十五年,遇天台智顗,遂专习禅法,特有念力。
善外学,文笔史籍,皆有所长。
晚住庐山大林精舍,专修定业,历二十余载,足不出山。
文帝召之,辞疾不赴。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
豫章夏侯氏也。
早年依朗公。
讲五论于扬州兴皇寺。
开皇十五年
学究禅法于天台顗公
念力特盛。
叹重之。
顷焉讲涅槃法华十诵律等。
善外学
长于著述。
晚归庐山
缮治大林西林二寺。
然卒守志大林者。
二十年
隋文帝向风归敬。
诏弗起。
豫章檀信。
踵山舍请讲。
以老病辞曰。
吾丘壑人也。
当死丘壑。
岂复死城市间哉。
未几本郡善类强之。
不获已而行。
俄尔灭。
然而城市之死。
终莫能免。
命也夫。
大业六年六月也。
寿七十八。
奉全身石室中。
颜色略不摧变。
至今如生。
释智锴
姓夏侯
豫章人
少出家在杨州兴皇寺。
听朗公讲三论。
善受玄文。
有名当日。
开皇十五年天台顗公
修习禅法特有念力。
叹重之。
晚讲涅槃法华及十诵律。
弘敷之盛见重于时。
善外学
文笔史籍弥是所长。
晚住庐山造大林精舍。
缔构伊始并是营综。
末又治西林寺
两处监护皆终其事。
然守志大林。
二十馀载足不下山。
常修定业。
隋文重之。
下敕追召。
称疾不赴。
豫章请讲。
苦违不往。
云吾意终山舍。
岂死城邑。
道俗虔请。
不获志而临之。
未几遂卒于州治之寺。
时以为知命也。
春秋七十有八。
大业六年六月也。
气属炎热。
而加坐如生。
接还庐阜形不摧变。
都无臭腐反有异香。
道俗叹讶。
遂缄于石室。
至今如初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慧旷陈朝末隋初 534 — 6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4—613 【介绍】: 南朝陈末至隋初时僧。
襄州襄阳人俗姓曹
年十二,出家于江陵宝光寺
通习经论,发明幽旨。
后住金陵,居律行寺,习大乘唯识等论。
归于郢二州宏法。
陈后主至德元年,归江陵,住遍觉道场,掌僧纲八载。
敕移居兴国寺,复改住丹阳栖霞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其先谯国曹氏。
今为襄阳人
祖亮宗梁给事黄门侍郎卫尉卿
父蔼直阁将军
年十二。
江陵宝光寺澄法师出家。
俄而辞。
明帝渚宫
京师
居律行寺。
西竺真谛三藏。
既译摄大乘唯识等论。
金鼓光明等经。
方将弘演
未得其人。
乃与宗恺准韵诸师。
北面受焉。
三藏云亡俦侣斯逝。
复偕同学僧宗俱栖匡岫敷化。
州宰鄱阳长沙二王。
师敬之。
后游湘郢间。
罔怠旧志。
陈至德初
言旋乡井。
居遍觉道场。
开皇三年也。
顷之诏徙兴国寺
屡赐香苏等物。
秦孝王建麾襄沔。
亲奉归戒。
炀帝即位
诏入京师次江阳
辞疾不行。
诏寓丹阳栖霞寺医养。
松筠泉石寔惬情素。
遂有终焉之志。
大业九年五月十六日终。
春秋八十。
顶煖指屈。
斯又上生得道之徵也。
其月二十日
窆于寺之西山
释慧旷
俗姓曹氏
谯国人也。
其后别派。
今为襄阳人焉。
祖亮宗梁给事黄门侍郎卫尉卿
父蔼直阁将军
秀气标于弱岁。
天然孝敬率性高廉。
十二出家。
江陵宝光寺澄法师
祗勤仪训肃奉帷筵。
发明幽旨颇超群辈。
后辞朋帝渚问道王圻。
居律行寺听彭城讲。
玄关斯辟大义已通。
将事随方转相弘教。
乃与宗恺准韵诸师。
俱值真谛
受摄大乘唯识等论金鼓光明等经。
俄而真谛涅槃法朋彫徙。
乃共同学僧宗俱栖匡岫。
分时敷说法化弥隆。
州宰鄱阳长沙二王。
俱敦师资之敬。
后于湘二州累载弘道
虽亲觉久忘而地恩待报。
陈至德元年言旋旧邑。
隋开皇之三年也。
于遍学道场传经引化。
既律行严精义门综博。
道俗具瞻。
纲维是奇。
统掌八载摄是乌回。
后又奉敕移居兴国
寺任攸委。
丝纶再降。
香苏屡锡。
秦孝王帝子之尊。
建麾襄沔。
闻风伫德亲奉归戒。
炀帝纂历当符尊贤味道。
爰降王人近居辇毂。
道次江阳辞疾不见。
蒙敕丹阳栖霞山寺。
以事治养。
又素协性松筠辅神泉石。
赏狎既并缠痾用弭。
于栖霞法堂更敷大论。
新闻旧学各谈胜解。
归善禅。
房本栖玄精舍。
竟陵文宣之馀迹。
禅师慧晓之遗风。
镜潭月树之奇。
云阁山堂之妙。
曾事游处。
遂有终焉之志。
后携子弟徙而憩之。
崖谷泯人世之心。
烟霞赏高蹈之域。
其有怀真慕义者。
复萃于斯矣。
大业九年五月十六日终于寺房。
春秋八十。
顶煖淹时。
手屈二指。
斯又上生得道之符也。
其月二十日
窆于寺之西山
弟子等树碑纪德。
常州沙门法宣为文。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颜之推北齐至隋初 531 — 59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0或531—591 【绍】: 北齐琅邪临沂人字介
颜协子。
生于江陵,幼受家业。
博览群书,词情典丽。
梁简文帝大宝元年侯景郢州,被俘,囚送建康
景平,还江陵梁元帝以为散骑侍郎
西魏江陵,被俘北去,后携家奔北齐,文宣帝(高洋)引于内馆,使侍从左右。
武成帝(高湛)时,掌文林馆,主编《修文殿御览》。
后主(高纬)时,除黄门侍郎
齐亡入北周,与魏澹等重修《魏书》。
周末为御史上士
隋文帝开皇中太子召为学士
有《颜氏家训》等。
全隋文·卷十三
之推字介琅邪临沂人侍中含九世孙。
,为湘东王左常侍,加镇西墨曹参军,出为世子方诸掌管记
元帝即位,以为散骑侍郎
江陵陷,入周,为阳平公李远掌书翰。
寻奔齐,除奉朝请
河清末,为赵州功曹参军
待诏文林馆司徒录事参军,迁通直散骑常侍,领中书舍人
武平中,除黄门侍郎,出为平原太守
齐亡,入周。
大象末,为御史上士
隋开皇中太子召为学士
有《家训》七卷,《集灵记》二十卷,《冤魂志》三卷,《集》三十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志念南北朝末隋初 535 — 60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5—608 【介绍】: 僧。
冀州信都人俗姓陈
初从道长法师学,后游历诸讲肆,备探经论玄妙,务尽其幽微。
时《迦延》本经脱落四纸,由来已久,志念乃推测本经上下文补成之,一如原著。
著有《迦延杂心论疏》及《广钞》各九卷行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俗缘陈氏。
冀州信都人
其先颖川盖蕃之裔也。
后因仕宦徙焉。
既出家。
即志访道。
昉受具。
邺都长法师学智论。
历数载。
卒与其座下所谓诞劄休继等。
齐名。
俄诣道宠法师
究十地论。
高昌国慧嵩法师
专解小乘。
世号毗昙孔子
其弟子有道猷智洪晃觉散魏。
尤英俊。
欲依之而不果。
刺史任城王彦。
帝之介弟。
方镇乡里。
为张法席。
召与僧琼法师对讲。
前开智度。
后发杂心。
时州都正法继谓
以为必名垂不朽。
于是二十年中。
频弘二论。
逮周氏废教。
遂同俗服。
逃祸海隅
隋兴
诏访其所在。
开皇四年
先使其法弟志湛
宣言于明彦法师
而彦公因与门人洪该等三百馀辈邀之。
以阐心论。
撰疏及钞各九卷。
盖能正其谬误。
且补其遗脱云。
得其传者。
如法懿怀正等。
数百人。
汉王谅晋阳
别筑城置塔。
构开义寺迎居之。
开府咨议参军王颇宣教旨命。
弘演大兴国寺
仁寿二年
献后崩。
偕王入朝。
复扬唱焉。
听者千计。
留百馀日。
仍还住宝相寺开授。
未几。
文帝晏驾。
汉王即世。
归乡里。
绍承旧业。
沙门空明之力为多。
大业初
慧日
屡诏不赴。
四年卒。
春秋七十四。
释志念
俗缘陈氏。
冀州信都人
其先颖川寔蕃之后胤也。
因官而居河朔焉。
冰清表志岳峙澄神。
俊朗绝伦观方在虑。
爰至受具问道邺都
有道长法师精通智论。
为学者之宗。
箱从听经于数载。
便与当席擅名。
所谓诞礼休继等。
一期俊列连衡齐德。
意谓解非满抱终于盖棺。
乃游诸讲肆。
备探冲奥务尽幽赜。
又诣道宠法师
学十地论。
听始知终闻同先览。
于即道王河北
流闻西秦高昌国慧嵩法师
统解小乘。
世号毗昙孔子
学匡天下众侣尘随。
沙门道猷智洪晃觉散魏等。
并称席中杞梓慧苑琳琅。
顾眄从之。
成名上。
皆博通玄极堪为物依。
乃旋踵本乡将弘法泽。
刺史任城王彦。
帝之介弟。
情附虚宗。
既属念还为张法会。
僧琼法师
对扬道化。
盛启本情双演二论。
前开智度后发杂心。
岠对勍锋无非丧胆。
时州都沙门法继者。
两河俊士魏高僧
居坐谓曰。
观弟幼年慧悟超迈若斯。
必大教由兴。
名垂不朽也。
于即频弘二论一十馀年。
学观霞开。
谈林雾结。
齐运移历周毁释经。
遂乃逃迸海隅同尘素服。
重寻小论亟动天机。
疑虑廓销伫聆明运。
值隋国创兴佛日还复。
敕访之始即预出家。
而包蕴迦延未遑敷述。
至开皇四年
谓弟沙门志湛曰。
吾穷冠小乘。
自揣与罗汉齐镳也。
但时未至故且敛翮耳。
夙餐法味。
欣其告及。
以事达明彦法师
彦成实元绪素重名。
与门人洪该等三百馀人。
躬事邀延阐开心论。
遂骋垂天之翼。
弘盖世之功。
俯仰应机披图广论。
名味之聚缘重之识。
卷舒夐古之下。
立废终穷之前。
大义千有馀条并为轨导。
至如迦延本经传谬来久。
业揵度中脱落四纸。
诸师讲解曾无异寻。
推测上下悬续其文。
理会词联皆符前作。
初未之悟也。
江左传本。
取勘遗踪。
校念所作片无增减。
时为不测之人焉。
撰迦延杂心论疏及广钞各九卷。
盛行于世。
受学者数百人。
汲郡洪该。
赵郡法懿。
漳滨怀正。
襄国道深。
魏郡慧休
河间圆粲。
俊仪善住。
汝南慧凝
高城道照。
洛寿明儒。
海岱圆常。
上谷慧藏
齐芳踵武传业。
关河济洽二十馀年。
汉王谅作镇晋阳
班条卫冀搜选名德预有弘宣。
与门学四百馀人。
奉礼西并将承王供。
乃于宫城之内更筑子城。
安置灵塔别造精舍。
名为内城寺。
居之。
开义寺是也。
劳问殷至特加尤礼。
又令上开府咨议参军王颇宣教
寡人备是帝子民父。
莅政此蕃。
请法师等远来降趾。
道不虚运必藉人弘。
正欲阐扬佛教使慧日清朗兆庶蒙赖法之力也。
宜铨举业长者。
可于大兴国寺宣扬正法。
当即大众还推焉。
既预经纶即弘敷训。
先举大论末演小乘。
辩注若飞流。
声畅如天鼓。
三乘并骛四部填堙。
其知名者。
慧达法景法楞十力圆经法智起僧鸾僧藏静观宝超神素道杰等五百馀人。
并九土扬名五乘驰德。
精穷内外御化一方。
销鄙吝于筵中。
断封疑于理际。
仁寿二年献后背世。
有诏追王入辅。
王乃集僧曰。
须法师一人神解高第者可共寡人入朝。
拟抗论京华传风道俗。
众皆相顾未之有对。
王曰。
如今所观念法师堪临此选。
遂与同行。
京师
禅林创讲。
王自为檀越经营法祀。
登座震吼四答冰消。
清论徐转群疑潜遣。
由是门人慕义千计盈堂。
遂使义窟经笥九衢同轨。
百有馀日盛启未闻。
王又与念同还并部。
晋阳学众伫想来仪。
王又出教令。
于宝基寺开授。
方面千里法座辍音。
执卷承旨相趋阶位。
会隋高晏驾。
中外相疑。
汉王列境举兵鲸鲵海陆。
乘衅还里。
沙门明空等讲宣二论。
绍业沧溟望风总集。
大业之始载荡妖氛。
招引义学诸慧日。
屡诏往徵。
频辞不赴。
大业四年卒于沧土。
时年七十有四。
渤海太守金紫光禄大夫历阳公宋元亮
及诸缁素。
若丧厥亲。
为之建塔。
益州福成寺道基法师
慧解通徵祖习有所。
乃为之行状。
援引今古。
文质存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智炬南北朝末隋初 535 — 60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5—606 【介绍】: 僧。
吴郡人俗姓吴
性矜庄,善机会,能草隶,工文章。
兴皇朗公学,通四论大品,雄冠一时。
历讲于金陵、浙东,从者颇众。
炀帝初镇扬越,甚钦重之。
文帝开皇十九年,入京住日严寺。
撰《中论疏》、《止解偈文》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韩擒虎南北朝末隋初 538 — 59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8—592 【介绍】: 名一作豹河南东垣人字子通
韩雄子。
容仪魁伟,有胆略,好读书,经史诸子略知其旨。
北周,袭父爵,以军功迁和州刺史
文帝欲图江南,特拜擒虎庐州总管,委以平陈之任。
伐陈为先锋,直捣金陵,执陈后主
进位上柱国封寿光县公,终凉州刺史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圆光隋末唐初 532 — 630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俗姓朴氏
辰韩新罗人
家世业儒。
年二十五。
杭溟渤北造金陵以究其学。
有陈之世。
号称文章极盛。
故得时从缙绅先生之流。
考正经史。
庄严旻公弟子讲。
一听染神。
回视孔教若秕糠。
然。
乃奏乞入道诏许之。
落发禀具之后。
游历横肆。
研成实涅槃惟谨。
晚脩定业于吴之虎丘山
禅侣云臻。
遂有终焉之志。
或居山下请一出弘演
辞不可勉。
为开导四众。
惬心自尔。
名誉益振海陬。
领表。
负橐相逐隋氏奄有天下兵入扬都
光被虏将加刑戮。
主将遥见火及塔寺。
就视之则缚置塔下初无火也。
异而释其缚。
开皇九年
京师
因举唱摄论众盈座席。
俄而其国之王金氏频上表。
愿于归本国。
诏慰劳遣之。
既至老幼。
欣快如佛下生。
衣服药食并其后宫至营。
不使佐助。
欲以专福也。
入内得乘舆侍以弟子。
贞观四年
疾经七日端坐。
终于所住皇隆寺。
寿九十有九。
丧给羽仪以王礼。
葬于郊外。
弟子圆安嗣其徽猷。
遍揽之馀。
复戾止京寺。
特进萧瑀
奏请住其所。
蓝田之津梁寺。
其述平生尤详云。
释圆光
俗姓朴
本住三韩
卞韩马韩辰韩。
即辰韩新罗人也。
家世海东祖习绵远。
而神器恢廓爱染篇章。
挍猎玄儒讨雠子史。
文华腾翥于韩服。
博赡犹愧于中原。
遂割略亲朋发愤溟渤。
年二十五。
乘舶造于金陵
有陈之世号称文国。
故得咨考先疑询猷了义。
初听庄严旻公弟子讲。
素沾世典谓理穷神。
及闻释宗反同腐芥。
虚寻名教实惧生涯。
乃上启陈主请归道法。
有敕许焉。
既爰初落采即禀具戒。
游历讲肆具尽嘉谋。
领牒微言不谢景。
故得成实涅槃蕴括心府。
三藏数论偏所披寻。
末又投吴之虎丘山
念定相沿无忘觉观。
息心之众云结林泉。
并以综涉四含功流八定明善易拟筒直难亏。
深副夙心遂有终焉之虑。
于即顿绝人事盘游圣踪。
摄想青霄缅谢终古。
时有信士宅居山下。
出讲固辞不许。
苦事邀延。
遂从其志。
创通成论末讲般若。
皆思解俊彻嘉问飞移。
兼糅以绚采织综词义。
听者欣欣会其心府。
从此因循旧章开化成任。
每法轮一动。
辄倾注江湖。
虽是异域通传。
而沐道顿除嫌郤。
故名望横流播于岭表。
披榛负橐而至者相接如鳞。
会隋后御宇威加南国。
历穷其数军入杨都
遂被乱兵将加刑戮。
有大主将望见寺塔火烧。
走赴救之了无火状。
但见在塔前被缚将杀。
既怪其异即解而放之。
斯临危达感如此也。
学通吴越
便欲观化周秦。
开皇九年来游帝宇。
值佛法初会摄论肇兴。
奉佩文言振绩徽绪。
又驰慧解宣誉京皋。
绩业既成道东须继。
本国远闻上启频请。
有敕厚加劳问放归桑梓。
往还累纪老幼相欣。
新罗王金氏。
面申虔敬仰若圣人。
性在虚闲。
情多汎爱。
言常含笑愠结不形。
而笺表启书往还国命。
并出自胸襟。
一隅倾奉皆委以治方。
询之道化。
事异锦衣请同观国。
乘机敷训垂范于今。
年齿既高乘舆入内。
衣服药食并王手自营不许佐助。
用希专福。
其感敬为此类也。
将终之前。
王亲执慰。
嘱累遗法。
兼济民斯为说。
徵祥被于海曲。
以彼建福五十八年。
少觉不悆。
经于七日。
遗诫清切。
端坐终于所住皇隆寺中。
春秋九十有九。
唐贞观四年也。
当终之时。
寺东北虚中音乐满空异香充院。
道俗悲庆知其灵感。
遂葬于郊外。
国给羽仪。
葬具同于王礼。
后有俗人儿胎死者。
彼土谚云。
当于有福人墓埋之。
种胤不绝。
乃私瘗于坟侧。
当日震此胎尸掷于茔外由此不怀。
敬者率崇仰焉。
有弟子圆安
神志机颖性希历览。
慕仰幽求遂北趣九都。
东观不耐又西燕魏。
后展帝京备通方俗。
寻诸经论跨轹大纲。
洞清纤旨晚归心学。
高轨尘。
初住京寺。
以道素有闻。
特进萧瑀
奏请住于蓝田所造津梁寺。
四事供给无替六时矣。
尝叙光云。
本国王染患。
医治不损。
入宫。
别省置。
夜别二时为说深法。
受戒忏悔。
王大信奉。
一时初夜王见光首。
金色晃然有象日轮随身而至。
王后宫女同共睹之。
由是重发胜心。
克留疾所。
不久遂差。
于卞韩马韩之间。
盛通正法。
每岁再讲匠成后学。
䞋施之资并充营寺。
馀惟衣𭽽而已。
释圆光
俗姓薜氏
或云朴。
新罗王京人
年十三落发为僧(续高僧传云入唐刹削)神器恢廓。
惠解超伦。
校涉玄儒。
爱染篇章。
逸想高迈。
厌居情闹。
三十归隐三岐山影不出洞。
有一比丘
来止近地。
作兰若修道。
师夜坐诵念。
有神呼曰。
善哉凡修行者虽众。
无出法师右者。
今彼比丘径修咒术。
但恼汝净念碍我行路。
而无所得。
每当经历。
几发恶心。
请师诱令移去。
若不□住从。
当有患矣。
明旦师往告彼僧曰。
可移居逃害。
不然将有不利。
对曰。
至行魔之所妨。
何忧妖鬼言乎。
是夕其神来讯。
彼答。
师恐其怒也。
谬曰未委耳。
何敢不听。
神曰吾己俱知其情。
且可默住而见之。
至夜声动如雷。
黎明往视之。
有山颓于兰若压焉。
神来證曰。
吾生几千年。
威变最壮。
此何足怪。
因谕曰。
今师虽有自利。
而阙利他。
何不入中朝得法波及后徒。
师曰。
学道于中华固所愿也。
海陆迥阻。
不能自达。
于是神祥诱西游之事。
乃以真平王十二年春三月
遂入陈游历讲肆。
领牒微言。
传禀成实。
涅槃。
三藏数论。
便投吴之虎丘
摄想青霄。
因信士请。
遂讲成实。
企仰请益。
相接如鳞。
会隋兵入杨都
主将望见塔火。
将救之。
秖见师被缚在塔前。
若无告状。
异而释之。
开皇间摄论肇兴。
奉佩文言。
宣誉京皋。
绩业既精。
道东须继。
本朝上启。
有敕放还。
平二十二年庚申
随朝聘使奈麻诸父大舍横川还国
俄见海中异人出拜请曰。
愿师为我创寺常讲真诠。
令弟子得胜报也。
师颔之。
师往来累稔。
老幼相忻。
王亦面申虔敬。
仰若能仁。
遂到三岐山旧居。
午夜彼神来问往返如何。
谢曰。
赖尔恩护凡百适愿。
神曰。
吾固不离扶拥。
且师与海龙结创寺约。
其龙今亦偕来。
师问之曰。
何处为可。
神曰。
于彼云门小当有群鹊啄地。
即其处也。
诘朝师与神龙偕归。
果见其地。
即崛地有石塔存焉。
便创伽蓝。
额曰云门而住之。
神又不舍冥卫。
一日神报曰。
吾大期不久。
愿受菩萨戒。
为长往之资。
师乃授讫。
因结世世相度之誓。
又谓曰神之形可得见乎。
曰。
师可迟明望东方。
有大臂贯云接天。
神曰。
师见予臂乎。
虽有此神。
未免无常。
当于某日死于某地。
请来诀别。
师趁期往见。
一秃黑狸吱吱而毙。
即其神也。
西海龙女常随听讲。
适有大旱。
师曰汝幸雨境内。
对曰。
上帝不许。
我若谩雨。
必获罪于天。
无所祷也。
师曰。
吾力能免矣。
俄而南山朝隮。
崇朝而雨。
时天雷震即欲罚之。
龙告急。
师匿龙于讲床下讲经。
天使来告曰。
予受上帝命师为逋逃者。
主萃不得成命奈何。
师指庭中梨木曰。
彼变为此树。
汝当击之。
遂震而去。
龙乃出谢礼。
以其木代已受罚。
引手抚之。
其树即苏。
平王三十年
王患句高丽屡侵封疆。
欲请隋兵以征敌国。
命师修乞师表。
师曰。
求自存而灭他。
沙门之行也。
然贫道在大王之土地。
费大王之衣食。
敢不唯命是从。
乃述以闻。
师性虚闲。
情多汎爱。
言常含笑
愠结不形。
为笺表启书。
并出自胸襟。
举国倾奉。
委以治方。
乘机敷化。
垂范后代。
三十五年皇龙寺设百座会。
邀集福田讲经。
师为上首。
常侨居加悉寺讲演真诠。
沙梁部。
贵山。
帚顶。
诣门抠衣告曰。
俗士颛蒙无所知识。
愿赐一言。
为终身之诫。
师曰有菩萨戒。
其别有十。
若等为人臣子。
恐不能行。
今有世俗五戒。
一曰事君以忠。
二曰奉亲以孝。
三曰交友以信。
四曰临战不退。
五曰杀生有择。
若等行之无忽。
贵山曰。
他则既受命矣。
但不晓杀生有择。
师曰。
春夏月及六斋日不杀。
是择时也。
不杀使畜。
谓牛马鸡犬。
不杀细物。
谓肉不足一脔。
是择物也。
过此虽□所□。
但不求多杀。
此可谓世俗之善戒。
贵山等守而勿堕。
后国王染患。
医治不□。
请师说法。
入宫安置。
或讲或说。
王诚心信奉。
初夜见师首领
金色如日轮。
宫人共睹。
王疾立效。
法腊既高。
乘舆入内。
衣服药石。
并是王手自营用希专福。
衬施之资舍充营寺。
惟馀衣钵以此盛宣正法。
诱掖道俗。
将终之际。
王亲执慰。
嘱累遗法兼济斯民。
为说徵详。
建福五十八年。
不豫经七日。
遗诫清切。
端坐终于所住。
皇隆寺东北虚中音乐盈空。
异香充院。
合国悲庆。
葬具羽仪同于王礼。
春秋九十九。
贞观四年也。
后有儿胎死者。
闻谚传埋于有德人墓侧。
子孙不绝。
乃私瘗之。
即日震。
胎尸掷于茔外。
三岐山浮屠至今存焉。
姓朴
本住三韩
秦韩辰韩马韩。
即辰韩新罗人也。
家世海东。
而神器恢廓。
校猎玄儒。
讨雠子史。
年二十五。
乘舶造于金陵
及闻释宗。
乃上启陈主。
请归道法。
有敕许焉。
既爰落䰂。
即禀具戒。
游历讲肆。
得成实涅槃。
蕴括心府。
三藏数论。
遍所披寻。
末又投吴之虎丘山
息心之众。
云结林泉。
并综涉四含。
功流八定。
深副夙心。
遂有终焉之虑。
于即顿绝人事。
槃游圣踪。
时有信士。
宅居山下。
出讲。
创通成论。
未讲般若。
皆思解俊彻。
听者欣欣会其心府。
名望横流。
播于岭表。
披榛负橐而至者。
相接如鳞。
会隋后御宸。
威加南国。
遂被乱兵。
将加刑戮。
有大主将
望见寺塔火烧。
走赴救之。
了无火状。
但见在塔前。
被缚将杀。
既怪其异。
即解而放之。
学通吴越
使欲观化周秦。
开皇九年。
来游帝宇。
值佛法初会。
摄论肇兴。
奉佩大言。
振续徽绪。
本国远闻。
上启频请。
有敕厚加劳问。
放归桑梓。
往还累纪。
老幼相欣。
新罗王金氏。
面申虔敬。
仰若圣人。
年齿既高。
乘舆入内。
衣服药食。
王后自营。
不许佐助。
用希专福。
将终之前。
王亲执慰。
嘱累遗法。
兼济民斯。
为说徵祥。
被于海曲。
以彼建福五十八年。
少觉不愈。
经于七日。
遗诫清切。
端坐终于所住皇隆寺中。
春秋九十有九。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智矩南北朝末隋初 535 — 606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吴郡吴氏。
牲矜庄。
善属文。
仪貌脩雅。
初听兴皇朗公讲。
继而自开大品四论。
当时虽淅东弘匠。
亦西骛焉。
后阐三论于建初寺
在席常百人。
武山公郭演。
尝致礼谒。
炀帝居蕃。
出镇杨越。
召住慧日寺
开皇十九年
诏住京师之日严寺。
供养之资。
一出晋邸。
吉藏法师
同门之杰然者
凡当弘演
必新制序王诸辞。
以加激励。
由是而餐附者殷矣。
大业二年正月卒。
寿七十二。
葬京郊之南。
释智矩
姓吴氏
吴郡人
性矜庄。
善机会。
美容貌。
雅为众表。
又善草隶偏爱文章。
每值名宾辄属兴缀采。
铺词横锦勇思霏霜。
而仪轨宪司未沿流俗。
初听兴皇朗公讲。
讨穷深致学冠时雄。
而神气高标在物峰出。
威仪庠序容止端隆。
虽寝处虚闲立操无改。
有人私觇两月徒行。
空野摄衣无见抄反。
欣其谨慎故重叙之。
讲四论大品。
洞开幽府镜识宗归。
披释金陵望风顿怯。
吐纳机辩适对当时。
弘匠浙东。
砥砺前学。
致使禹穴西骛成器极繁。
末于故都建初寺又讲三论。
常听百人。
蒋州刺史武山公郭演。
隋之良宰。
创莅南蕃。
奉敬咨谒降情归禁。
隋炀往镇杨越。
采拔英灵。
既誉洽东瓯名流西楚
徵居慧日处以异伦。
而执志出群言成世则
欲使道张帝里学润秦川。
开皇十九年更移关壤敕住京都之日严寺。
供由晋国
教问隆繁置以华房。
朋以明德一期俊杰。
并是四海搜扬
特立清秀不偶群侣。
覃思幽寻无微不讨。
外辞以疾内寔旁通。
业竞六时研精九部。
才有昏昧览兴赋诗。
时暂阕馀便观流略。
制中论疏止解偈文。
青目所销鄙而轻削。
每讲谈叙清攉宗致。
雅涉昙影之风。
义窟文锋。
颇怀洪偃之量。
时有同师沙门吉藏者。
学本兴皇。
威名相架文藻横逸。
实过之。
所以每讲叙王皆制新序。
词各不同。
京华德望餐附味道者殷矣。
而性罕外狎。
课力逞词。
自非众集未曾瞻觌。
大业二年正月卒于寺房。
春秋七十有二。
葬京郊之南。
门人慧感慧赜
亲承嘉诲询处有归。
后于江之左右所在通化
各领门侣众出百人。
传嗣宗绩不爽遗绪。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杨俊隋 ? — 60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00 【介绍】: 宗室,字阿祗
文帝第三子。
开皇初立为秦王
尝历仕秦州扬州荆州总管
仁恕,崇敬佛道。
后渐奢侈违法度。
每以巧思治宫室,饰珠玉,冶游其间。
妃崔氏性妒,于瓜中进毒,因得疾,免官。
后以屡责,惧怖,病死。
崔氏坐废赐死。
全隋文·卷八
字阿祗文帝第三子。
开皇元年封秦王
寻拜上柱国河南道行台尚书令雒州刺史
右武卫大将军,迁秦州总管,又迁山南道行台尚书令
伐陈之役,为行军元帅,屯汉口
寻授扬州总管,镇广陵,转并州总管
徵还京师,免官。
复拜上柱国
薨,谥曰孝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慧云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范阳人
年十二。
出家听学。
游历罔怠。
至十八归省。
时乘一驴。
骏快可爱。
其季父规欲得之。
过止父家。
父将杀之以取其驴。
方捉刀。
见黄衣人于东墙下。
扬拳叱曰。
此盖流通大士也。
不宜见害。
父惧归以告其妻。
妻曰。
君眼华耳。
那有此。
父又往。
则见向之黄衣人于西墙下。
连叱
勿杀勿杀。
杀则祸交及矣。
且过其女兄家。
父诡曰。
道路险绝。
愿护送也。
于是持刀随云。
后狙斫
忽其女兄之倩傍立。
父亟愧谢。
开皇中
教法隆盛。
尤以经论该赡。
东夏间。
领徒五百。
抵乡里候季父。
季父夫妻追悔。
因奉十缣求忏罪。
由是始知之。
然终亦未尝憾顾。
每举其事以戒门人曰。
物之美者。
岂徒累已。
亦以累人念哉。
后不知所终。
释慧云
范阳人
十二出家。
游听为务。
年十八。
乘驴止于叔家。
叔睹其驴快。
将规害之。
适持刀往见。
东墙下黄衣人。
扬拳逆叱曰。
此道人方为通法大士。
何敢害也。
叔惧告妇。
妇曰。
君心无刚。
正眼花所致耳。
闻已复往。
又见西墙下黄衣人
勿杀道人。
若杀大祸交及。
叔怖乃止。
明旦辞往姊家。
叔又持刀送之。
曰。
此路幽险。
故送度难。
在前行。
正在深阻叔在其后。
挥刀欲斫。
忽见姊夫在旁。
竟免加害。
都不知也。
开皇中
周流餐挹。
具瞻经论。
名高东夏荣冠一时。
后领徒五百来过叔氏。
叙见当衢阐化。
深惟昔衅。
乃奉绢十匹。
夫妻发露。
始知之。
乃为说法治断。
安然无恨。
常以此事戒诸门人曰。
吾昔不乘好物。
何事累人。
自预学徒必无华饰。
且得支身。
成诵于口也。
后不测其终。
陈宣帝时
东阳郡乌伤县双林大士傅弘者。
体权应道蹑嗣维摩
时或分身济度为任。
依止双林导化法俗。
或金色表于胸臆。
异香流于掌内。
或见身长丈馀臂过于膝。
脚长二尺指长六寸。
两目明亮重瞳外耀。
色貌端峙有大人之相。
梁高拨乱弘道偏意释门。
贞心感被来仪贤圣。
沙门宝志发迹金陵
然斯傅公双林明道。
时俗唱言莫知其位。
乃遣使赍书。
梁武曰。
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
白国主救世菩萨。
今条上中下善。
希能受持。
其上善者。
略以虚怀为本。
不著为宗。
亡相为因。
涅槃为果。
其中善。
略以持身为本。
治国为宗。
天上人间果报安乐。
其下善。
略以护养众生。
帝闻之延住建业
乃居钟山定林寺
坐荫高松卧依盘石
四澈六旬天花甘露恒流于地。
帝后于华林园重云殿。
开般若题。
独设一榻。
拟与天旨对杨。
及玉辇升殿。
而公晏然箕坐。
宪司讥问。
但云法地无动。
若动则一切不安。
且知梁运将尽。
救悯兵灾。
乃然臂为炬冀攘来祸。
至陈太建元年夏中
于本州右胁而卧。
奄就升遐。
于时隆暑赫曦。
而身体温暖。
色貌敷愉光采鲜洁。
香气充满屈申如恒。
观者发心莫不惊叹。
遂合殓于岩中。
数旬之间香花散积。
后忽失其所在。
往者不见号慕转深。
悲恋之声恸噎山谷(陈仆射徐陵为碑铭见类文)。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靖嵩北齐 537 — 61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7—614 【介绍】: 僧。
涿郡固安人俗姓张
年十五出家。
博习众经,妙通玄理,北齐琅邪王甚器重之,特开讲座,以靖嵩法主
导悟诸徒,响誉河东
,文帝开皇中敕住崇圣寺
礼诵精苦三十载,其叩头手膝所按之地,悉凹陷成印迹。
著有多种经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涿郡固安之张氏。
十五岁出家。
沙门靖融。
秦究杂心。
兼通大小经论。
始依之。
每以奥义问融。
融莫知所答。
因劝使往京邺受学。
曰必成大器。
既登具。
太学寺融智律师
究涅槃十地论。
寻诣晖云二律师所求诲。
唯未遑详阅小乘为恨。
复就道猷法诞二论主。
探讨成杂。
凡婆沙迦延舍利弗等。
皆旁通博揽。
声名藉甚。
齐琅邪王深加器重。
每春聚徒设席。
奉为法主
以励后学。
属周氏之变。
遂偕玄侣法贵法侃等。
三百馀僧。
渡江。
宣帝侍中袁宪
京口礼接。
继遣驸马蔡凝
宣旨云。
至人以身许道。
法师等。
义明治乱。
归寄有叙。
深可嘉尚。
宜于都郭大寺安置。
所司供给。
周洽
于是僧正使嵩贵对弘。
听众馀五百。
天竺真谛三藏。
既译摄舍二论。
而未之讲授。
法门法泰
独得其传。
咨决数年。
遂臻壶奥。
自佛性中边无相唯识异执等。
四十馀部。
其实则二部所区分也。
隋开皇十年北还。
诏改前京兆王寺。
为崇圣。
以居之。
专开摄论。
撰摄论疏六卷。
杂心疏五卷。
九识三藏三聚戒。
二生死等玄义。
行世。
炀帝在蕃邸。
出填扬越。
立四道场。
尝召
不起。
及御宸极召之。
亦固辞。
门人问其故。
沙门名解脱
何返自累如此。
吾昔游两都。
屡加劳役。
虽内道场。
不如物外。
故其诵脩。
垂三十载。
精苦犹一日。
其手按膝跪。
扣头之迹。
久而宛尔不灭。
性爱文藻。
乐泉石。
大业十年卒。
寿七十有八。
释靖嵩
俗姓张
涿郡固安人
幼抱贞干在物不群。
迫以俗尘期之道务。
十五出家。
有同学靖融。
早达经论。
通该小大尤究杂心。
每以佛宗深要。
曲流委示。
神气俊越聪悟天机。
随览义门覆疏陶练。
重以心计不测。
返以问融。
融无以对也乃告曰。
卿稚齿末学。
彻悟若斯。
可往京邺。
成济器。
及登冠受具。
南游漳辇。
高齐之盛佛教中兴。
都下大寺略计四千。
见住僧尼仅将八万。
讲席相距二百有馀。
在众常听出过一万。
故宇内英杰咸归厥邦。
大学寺融智法师
大齐国统法上之神足也。
解贯众师道光二藏。
学徒五百负帙摩肩。
常讲涅槃及地论。
闻之乃投诚焉。
北面从范。
攻研数载。
随闻覆述。
每击奇致。
于即学徒举目相与推师。
又以行要肇基必先戒约。
乃诣云晖二律师所。
博求明诲。
涉问二载薄镜宗条。
唯有小乘未遑详阅。
遂从道猷法诞二大论主。
面受成杂两宗。
咨诹幽奥纂习馀烈。
数百僧徒各启龙门
人分凤翼。
及嵩之位席。
上经五遍。
旁探婆沙迦延舍利弗等。
妙通文理屡动恒神。
便又博观众经师模论道。
势倾八位词号四飞。
独步河山舟航三藏。
凭附参请智光时杰。
齐琅耶王深相器重。
弘扇风
每于肇广延学侣。
大集邺都
特开法座。
法主
进励学徒。
因尔导悟成津弥逢凉燠。
传芳接武响誉东河
俄属周武屏除释门离溃。
遂与同学法贵灵侃等三百馀僧。
自北徂南达于江左
陈宣帝远揖德音。
承风迎引。
侍中袁宪京口城礼接登岸。
又使驸马蔡凝宣敕云。
至人为法以身许道。
法师等善明治乱归寄有叙。
可谓怀道正士。
深可嘉之。
宜于都郭大寺安置所司供给周洽
仍令推荐义学长者即弘像教。
建业僧正
令嵩贵二人对弘小论。
神理疏畅赡勇当时。
学侣相近数过五百。
晷漏分业茂绩新奇。
天竺三藏厥号亲依
赍摄舍二论。
远化边服。
初归梁季终历陈朝
二十馀年通传无地。
虽云译布讲授无闻。
独拔玄心玩味兹典。
才有讲隙便诣沙门法泰咨决疑议。
数年之中精融二部。
自佛性中边无相唯识异执等论四十馀部。
皆总其纲要。
剖会区分。
高廓清百越文轨大同。
开皇十年敕僚庶等。
有乐出家者并听。
时新度之僧乃有五十馀万。
爰初沐化未曰知津。
与灵侃等二百许僧。
闻机乘俱还江北。
行达徐方盛开讲肆。
上柱国徐州总管和。
率其所部。
同延住前京兆王寺。
具状闻奏。
有敕给额为崇圣寺焉。
于是常转法轮。
江淮通润遂使化移河北
相继趋途望气相奔俱咨摄论。
学资真谛义寔天亲。
思逸言前韵高传后。
大乘极旨于是乎通。
自此领匠九州垂章四海。
撰摄论疏六卷杂心疏五卷。
又撰九识三藏三聚戒二生死等玄义。
并流于世。
为时所宗。
隋文封禅岱宗銮驾齐鲁
关中义学因从过于徐部。
法肆伏膺受业。
由此门徒推盛。
章疏大行。
隋炀昔镇杨越立四道场。
教旨载驰。
终谢遣。
及登紫极又有敕徵。
固辞乃止。
门人问其故。
答曰。
王城有限动止严难。
虽内道场不如物外。
沙门名为解脱。
如何返以事业累乎。
吾曾游两都屡逢播荡。
弊此劳役耳。
恒每清素自洁私立道场。
日加礼诵修诸净业。
讲道相续策众六时。
精苦已来垂三十载。
然其扣头手膝按地之所悉成坑迹。
状若人模。
其景行徵明为若此也。
自有论师多迷行旨。
奉遵法度初不坠伦。
常遇天雨澡罐在庭。
恐伤地性令净人知举
方自从用。
同诸学士咸敬惮其知量焉。
加以性爱文藻时摛诗颂。
重复嘉尚林泉。
每登践陟。
子史篆隶摸揩于今。
世论剧谈颇有承绪。
忽以大业十年遘疾卒于本寺。
春秋七十有八。
光禄大夫彭城道留守顺政董纯
与部内道俗殡于神皋之原。
益州道基昔预末筵。
餐风饮德。
悼流魂之安放。
悲坟隧之荒侵。
为之行状广于世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罗云南北朝末隋初 542 — 61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2—616 【介绍】: 僧。
南郡松滋人,俗姓邢
初于上明东寺出家。
年十六,讲无常义,容色无挠。
后于荆州创还乡寺,传三论奥义。
改住龙泉寺,历五十余年,常坐不卧。
炀帝诏召入,以病退。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姓邢氏
南郡松滋人。
出家隶上明东寺
扬都道朗。
于兴皇盛业四论。
因钻仰焉。
年十六。
与其徒。
论常无常义。
而辞色和祥。
宾主允畅。
众咸嘉尚。
朗乃以所服帔赏之。
闻誉由尔益进。
后从福缘寺亘法师所解亦然。
于是以三论奥旨。
未被荆南
乡里之念。
有不能免。
栖禅寺陟禅师者。
定慧兼脩。
注心利益。
又力助之。
方当六合混一之初。
玄侣竞臻。
郁成盛席。
总管
宜阳王世积
诏使舍人萧子宝
尤加敬慕。
龙泉寺
馀五十年。
常坐不卧。
岂非模范之不易得者哉炀帝承名。
诏邀至。
固以疾辞。
道士俞氏讲庄老。
妄用内典。
命门人。
慧成道胜。
往折之。
坐定道士曰。
人天交接两得相见。
成曰。
脱珍御服。
著毙垢衣。
习近穷迷。
将开渐化。
又俞讳成呼先生
成谓。
如是则请去先字。
仍依姓
呼之俞生。
可乎。
道士惭。
轮下众盈五百。
皆成胜类也。
神山所生地。
一夏安居。
养母其上。
始开四经三论于上明东寺
其法堂十二间。
道安昙翼所造。
兄道颙亦隶寺出家。
尝造重阁于安公驴庙之北。
古老传以为安公乘赤驴。
襄阳檀溪
一夕返上明。
捡校东西两寺。
及四层塔。
驴庙即系驴处也。
兄弟五人 俱出家为法师
其季者。
大业十二年。
四月二十三日。
端坐迁神于龙泉寺房。
寿七十五。
弟子椿诜澄憩等。
荆南朱粲𡨥扰。
寺多残毁。
龙泉完美至今。
释罗云
姓邢氏
南郡松滋人。
初从上明东寺出家。
志操所怀附参成德。
承金陵道王索隐者若林。
遂轻千里远追胜侣。
杨都道朗盛业兴皇。
乃倾首法筵钻仰徽烈。
一乘四论大剖津途。
于时常令学徒括究幽隐。
年十六。
甫在幼冲。
锐志前驱。
问常无常义。
而容色无挠。
宾主绰然众咸嘉赏。
朗乃以所服帔处众赠之。
自此名称踰远所在传之。
而乐法不穷如愚莫滞。
自朗迁后广讯所闻。
又从福缘寺亘法师采酌遗逸。
亘纵解无遗任其钻仰。
以三论奥义未被荆南二障多阻。
誓当弘演
有迁禅寺陟禅师
定慧兼修注心开剖。
于时六合混壹三楚全盛。
众若稻麻人多杞梓。
创还乡寺。
乘此应机。
居端座为请益之师。
吐清言为住法之首。
总管宜阳王世积
诏使舍人萧子宝
躬临法席咸诵德音。
龙泉寺
地隔嚣尘心存闲旷。
乃居之五十馀年。
修缉栋宇常坐不卧。
领徒五百时呈翘楚。
炀帝承名有敕追入。
避迹凿坏以病而退。
释道安上州东寺造堂七间。
昙翼后造五间。
连甍接栋横列十二。
此堂中讲四经三论各数十遍。
不于文外别有撰述。
皆心思口冰释理顺。
故得空有两忘教义双举。
时松滋有道士姓俞(抽祐反)者。
学冠李宗业该儒史。
常讲庄老私用内经。
命门人慧成道胜曰。
道士蜂飞蚁聚掠牛盗法。
情实难容。
尔传吾旨摧彼邪踪。
成等诣彼而坐。
道士曰。
人天交接两得相见。
成曰。
脱珍御服著弊垢衣。
习近穷迷将开渐化。
时以为名答。
成前呼俞为先生
俞瞋曰。
我非俗士。
那詺我为先生
成曰。
汝既讳唤先生
请除先字。
还依旧姓名曰俞生。
所以句句之中常衔俞生。
于时大众欣笑无已。
道士负惭折角。
奉执高尚雅镇时俗。
迎送庆吊一无预焉。
或负荣傲道者闻而往造。
及见参礼汗流心战。
生缘在神山之下。
一夏居止静处思玄。
母日自赍登上供设。
有问其故。
答曰。
即此为报母之劬劳也。
朱粲寇扰荆南
寺多焚毁。
所造龙泉独存。
以贼中总管云曾授戒。
所以尊师重法。
寺获存焉。
兄弟五人。
皆为法师
最小神彩特达。
入室弟子十人。
椿诜澄憩等。
传道开化
蜀江淮故未叙历。
隋大业十二年四月二十三日
端坐迁于寺房。
春秋七十五。
中书令岑文本制碑。
沙门道颙即云之兄也。
学通大小名闻道俗。
于上明东寺起重阁。
安公驴庙北。
安公乘赤驴从上明往襄州檀溪
一夕返覆捡挍两寺并四层三所人今重之名为驴庙。
此庙即系驴处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智脱南北朝末隋初 541 — 60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1—607 【介绍】: 僧。
济阳考城人俗姓蔡
其先人流宦江都而家焉。
七岁出家,为邺下颖法师弟子。
深研幽旨,清谈玄论,为时所重。
文帝于岐阳宫建斋发讲,诏智脱先升座主讲
发言抗论,剖析如流,听者忘倦。
初居扬州慧日道场,后随炀帝
著有《释二乘名教》、《净名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其先济阳考城蔡氏。
后因宦游故。
复为江都人
祖平齐新昌大守
父远珍北兖州司马
初娩。
暗室光生。
眢井泉涌。
识者以为出家之瑞徵。
七岁师事邺下颖法师
禀华严十地。
久之依江都强师。
究成实毗昙。
及覆述瓶泻珠贯。
众叹伏。
丹阳兴严寺爝法师
善成论。
卒趋轮下。
每燕语玄要亹亹。
爝师深加赏识。
未几云亡。
其徒皆属意于
以嗣义席。
故兴严之部。
至于今犹盛。
陈至德中
屡诏入内弘演
鄱阳王伯山兄弟。
仆射王克
中书王固等。
并申北面之敬。
隋初再隆至教。
尝于岐阳宫设斋。
诸德咸集。
先升法座。
且使舍人崔君德宣旨曰。
法师昔者独步一方。
未足以称所学。
乃今四海一家
推为论主。
则英材始见矣。
炀帝在蕃邸。
出牧维扬。
新营慧日寺
居之。
益励业。
无所不通。
后随入
止日严寺。
每被教开阐。
而辇毂下。
声闻尤振。
初成实未尝有疏。
念必出此。
而恐致异议。
正位东宫
下令俾脩缮。
遂成四十卷。
以进。
献后升遐。
荐严相继。
下令于日严寺。
选耆硕五十馀人。
入承明内殿行道。
寻下令讲净名经。
仍使沙门吉藏命章。
始相让未遽尽。
稍自矜。
微加指斥。
文至三解脱门。
问。
三解脱门。
以何箭射。
曰。
未解弯弧。
何论放箭。
遂引据。
徵勘纷纭。
欲救解。
莫能也。
东宫时亲临视。
下令无辩。
但依本义剖析。
又令与道庄法师
谈玄理。
宾主无竭。
复遣庶子张衡
殷勤称叙曰。
法师该博。
古今罕例。
若所谈说。
实而不虚。
览所撰论疏。
诚无遗恨。
可更造净名疏。
又大小乘名教。
便给书吏钞录。
就释二乘名教四卷。
净名疏十卷。
旋督工图其形貌。
于宝台供养。
仁寿之季。
龙飞。
以脱旧恩。
赐帛四百匹。
大业初随驾幸洛。
二年冬暮
始属疾。
犹拥席授徒如平常。
三年正月九日
有异香赤光之祥。
夜盥漱遗疏周悉。
端坐而逝。
春秋六十七。
闻震悼。
诏赙帛三百匹。
有司供给丧事。
黄门侍郎张衡监护。
音吐清彻。
虽众喧聒。
终莫之掩。
每承诏发题。
畴昔之夜。
必梦优填瑞像齐立。
义或未了。
辄见梵僧解释。
先尝梦。
童子手执莲华云。
天帝遣请。
临终之夕。
又梦如之。
凡讲大品涅槃净名思益。
各三十馀遍。
成论玄文各五十遍。
弟子慧诠道灌诠声德双扬。
灌知名当世。
其年二月二十五日
雒阳金谷里北邙山之方坟。
秘书郎会稽虞世南
作文勒碑其侧。
或谓后又托识于病僧慧畟。
吉藏论议。
倾心尽礼。
以袪宿憾。
宛如平昔云。
释智脱
俗姓蔡氏
其先济阳考城人也。
后因流宦故复为江都郡人焉。
祖平齐新昌太守
父远珍北兖州司马
初诞之夕神光照室。
旬日之间枯泉自涌。
斯盖智炬明法流将导之徵也。
然其幼而风仪颖秀气调清远。
七岁出家。
邺下颖法师帝子。
颖法侣鸳鸿释门龙象。
华严十地冠绝漳流。
乃专经请道分阴无弃。
宫墙重仞咸得其门。
久之又睹强师成实及毗昙论。
分流异派滥觞必尽。
盘根错节游刃有馀
即于大众便事覆讲。
写瓶珠贯验在于兹。
缁素嗟服咸高神略。
丹阳庄严寺法师
成论之美名实腾涌。
远近朝宗独步江表。
乃服义下风思餐法味。
既适金陵研几幽旨。
精统词理驰誉两都。
每宴居避席请谈玄论。
㬭师深加赏赞。
称为重器。
及高座云亡三千咸在。
爰命门徒以相付嘱。
乃续敷义席常转法轮。
庄严之部于斯荣盛。
既揖论主之知人。
又叹传灯之弘教。
故彫琢门侣无辍于时。
众侣百馀一期俊乂
成其器者九十许人。
据此敷扬之功。
今古罕类也。
陈至德中
帝请入内。
讲说开悟亟动神机。
鄱阳王伯山兄弟仆射王克中书王固等。
敬仰惟深并伸北面。
隋祖留心法宝阐扬至教。
于岐阳宫建斋发讲。
有诏于先升宝座。
乃遣舍人崔君德宣旨曰。
昔独步一方未足为贵。
今为四海论主始见英才云云。
即发言抗论剖断如流。
莫不缄口卷舌回车复路。
冕旒清耳屡动晬容。
群辟解颐日仄忘倦。
炀帝作牧䢴江。
初建慧日盛搜异艺。
海岳搜扬。
以慧业超悟。
爰始沾预。
既处齐衡功倍励业。
日夕相系通眄诸部。
而标勇无前出言成论。
鼓激支派深有会宗。
故道场英贤学门崇仰而雅为论士众所推焉。
后随
住日严寺。
学士诸葛颖赍教书请讲。
于即奉命成化宣誉天朝。
江南成实并述义章
至于论文曾无顾涉。
愤激先达。
创问其论。
命笔制疏消散有闻。
更使德溢由来。
重新其美自居望苑大缉玄猷
以脱誉动物情。
下令使修论疏。
素已条贯卷帙将成。
乃结为四十卷。
寻用奏闻。
及献后既崩福事宏显。
乃召日严英达五十许人。
承明内殿连时行道。
寻又下令讲净名经。
储后亲临时为盛集。
沙门吉藏命章元坐。
词锋奋发掩盖玄儒。
道俗翕然莫不倾首。
以同法相让。
未得尽言。
乃显德自矜。
微相指斥。
文至三解脱门。
问曰。
三解脱门以何箭射。
曰。
未解弯弧。
何论放箭。
即引据徵勘超拔新奇。
遂使投解莫从处坐缄默。
殿下乃分品量德依位演之。
既即席端便尽胸臆。
仍令与道庄法师递升高座共谈玄理。
宾主无竭贵达咸欣。
嗣后嗟味载形音旨。
频遣庶子张衡
殷勤称叙曰。
法师才学钩深。
古今罕例。
仰观谈说称实不虚。
览所撰论疏。
光溢心目。
可更造净名疏及大小名教
便给书吏寻录勒成。
释二乘名教四卷。
净名疏十卷。
常自披玩。
又遣画工图其形于宝台供养。
每彫辇来仪。
未尝不鞠躬致敬。
瞻仰遗尘有若真对。
梁代琰法师
撰成论玄义十七卷。
文词繁富难于寻阅。
学者相传莫敢删正。
乃研详领要演畅惟新。
理在忘筌义深功倍。
卷轴因旧宗旨不殊。
当世盛行无不欣庆。
斯可谓悬镜拂而逾明。
宝珠蓥而加彩是也。
仁寿末年龙飞之始。
以脱夙昔敦厚情在深衷。
赐帛四百段。
用隆厥德也。
大业元年随驾雒邑
二年暮冬见身有疾。
自强不息犹事法筵。
三年正月九日
弟子智翔智僔侍疾。
忽有异香满室赤光照牖。
即夜香水盥漱。
遗疏周悉。
端坐正念以至无常。
时年六十有七乘舆震悼赙赠优厚。
敕施物三百段。
丧事所须随由供给。
又敕黄门侍郎张衡监护。
自脱之传道也。
声辩清彻众莫之諠。
标宗控引咸有联类。
章疏虽古陈解若新。
每至隐括必重叠研覈。
预在讲肆永祛昏漠求文检义功不虚筵。
自见弘诱而成清范者。
罕继斯尘矣。
每开讲题。
必梦与优填瑞像齐立。
岂非住持三宝功用均也。
又诸有疑义昔所未了。
辄见梵僧随方解释。
未亡之前梦一童子。
手执莲华云。
天帝释遣来请讲。
临终之日又见此相。
观其睿思通微名高宇内妙感灵应
夫岂徒然。
凡讲大品涅槃净名思益各三十许遍。
成论文玄各五十遍。
传业学士慧诠道灌诠声德双扬灌复立贞梗。
各踵敷弘知名当世。
又以其年二月二十五日
式建方坟于雒阳县金谷里之北邙山
树碑于侧。
其文秘书郎会稽虞世南撰(大业中年
之亡后。
昔与藏公素情不狎。
乃托形于病僧惠畟具述前缘。
闻而见之。
与共论议。
倾心尽礼愿托旧情。
故幽明不坠其绪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保恭隋末唐初 543 — 62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3—622 【介绍】: 隋唐时僧。
青州人俗姓崔
年十一出家,精邃经旨。
隋文帝仁寿中征为禅定道场主,清肃有闻。
唐高祖武德中,举十大德统摄僧尼,高祖独以保恭任之,遂居诸大德之右。
全隋文·卷三十五
保恭开皇中蒋州栖霞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姓崔氏
青州人
晋永嘉南渡。
建邺
父超道。
本州刺史
年十一。
法师使诵观音经。
初夜一时即能覆诵。
遂许出家。
会炅逝去。
顷之梦。
两蛇从炅足出。
足。
而觉。
自尔神志异常日。
即依开善彻法师
听成实论。
以义疏。
使习复之。
其文如蝇头。
一领八纸。
曾无遗忘。
同学五百。
莫不推伏。
既受具。
禀定业于慧晓禅师
又问成实疑沮于高昌嵩公。
因从究地持十地。
不逾年。
大义洞明。
而前疑冰释。
乃约地持以制行。
而专讲法华。
陈至德初
摄山慧布归自北邺。
相邀造栖霞寺
以弘禅宗。
亡诱掖加谨。
隋仁寿末
献后崩。
诏入
为禅定道场主纲正僧任。
齐王暕
乞授戒。
施衣五百领。
皆分散无所畜。
国初避地蓝田悟真寺
武德二年
诏仍旧僧任。
改禅定。
为大庄严寺
且举十大德统摄。
当时犹顾望。
未遽应。
高祖使趣起而诸公稍进。
四年十二月十九日
卒于大庄严寺
寿八十。
葬于京郊之西南。
秘书监萧德言铭。
其碑。
尝山行。
直过虎所踞地。
无少惧色。
杨玄感之乱。
或诬预其谋。
方升座竖义。
而兵刃突入捕逮。
众惊骇欲散。
徐曰。
自省无他。
俟讲罢。
当就辨也。
其度量如此。
释保恭
姓崔
青州人也。
晋永嘉南迁止于建业
父超道本州刺史
十一投炅法师
将欲试其神采。
乃以观音诵之。
初夜一时须臾便度。
自谓闻之如经月顷。
即度出家。
会炅亡没。
梦见两蛇从师脚出入脚中。
忽尔惊觉。
自觉心志弘雅身相安怗。
便往开善彻法师所听采成论。
义疏极细状如蝇头。
一领八纸不遗一字。
众齐五百莫不推先。
受具已后随惠晓禅师综习定业。
深明观行频蒙印可。
又听成实谓有馀悟。
反求所明翻成疑阻。
即以问诸讲匠皆无通者。
高昌嵩公开扬地持十地。
因从受学。
不逾年稔大义皆明。
于前疑中。
又削其半。
乃行依地持偏讲法华。
控引宗归。
得其奥旨。
陈至德初
摄山慧布
北邺初还欲开禅府。
苦相邀请建立清徒。
慧声便之此任。
树立纲位引接禅宗。
故得栖霞一寺道风不坠至今称之咏歌不绝。
又从听采三论善会玄言。
于前诸疑都并消释。
之亡委以徒众。
既承付属率诱如初。
德素尊严见者皆惮。
整理僧务功在护持。
仁寿末年献后崩背。
帝造佛寺综御须人。
佥委声实以状闻奏。
下敕徵入为禅定道场主。
纲正僧网清肃有闻。
迄于隋代常莅斯任。
齐王暕
奉其道德礼以为师。
既受戒已施衣五百领。
一无所受乃从馀散。
唐运初兴归心泉石。
遂避官于蓝田悟真寺
栖息林岫将事终焉。
而御众摄持声光帝里。
武德二年
下敕召还依旧检校
仍改禅定为大庄严。
及举十德统摄僧尼。
京辇诸僧慑惮威严遂不登及。
高祖闻之曰。
恭禅师志行清澄可为纲统。
朕独举之。
既位斯任诸无与对。
居大德之右。
专当剖断。
平恕衷诣众无怨焉。
武德四年十二月十九日卒于大庄严寺
春秋八十。
弱年入道志力兼常。
不以利倾不以威动。
敦肃严毅深有大猷。
曾经山行虎伏前道。
从边直过情无顾及。
大业中年枭感起逆。
僧有竞者言与同谋。
于时正在堂中登坐竖义。
兵卫奄至围绕阶庭。
合众惊惶将散其席。
曰。
自省无事。
待论议讫当自辩之。
从容谈叙都无异色。
斯例甚众。
略陈一二。
由兹风问陈隋唐代。
三国天子之所隆焉。
葬于京郊之西南。
其碑唐秘书监萧德言制文。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